滑动轴承及涡轮增压器

文档序号:197285 发布日期:2021-11-02 浏览:4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滑动轴承及涡轮增压器 (Sliding bearing and turbocharger ) 是由 中村克巳 中屋和范 原田和真 于 2019-12-2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滑动轴承(2)具备:轴承主体(20);径向轴承部(21F),配置于轴承主体(20)的内周面;推力轴承部(22F),配置于轴承主体(20)的轴向端面;阻尼部(23F、24F),配置于轴承主体(20)的外周面;堤部(33),配置于轴承主体(20)的外周面;及油孔(30),具有在轴承主体(20)的外周面及堤部(33)中的至少一方形成开口的入口(300)和在轴承主体(20)的内周面形成开口的出口(301)。入口(300)、堤部(33)的至少一部分及阻尼部(23F、24F)从轴向内侧向轴向外侧依次排列。上游侧油路(905)的出口(906)与入口(300)的径向外侧相连。出口(906)的轴向外端(H)配置于与堤部(33)的轴向外端(F)在轴向上相同的位置或比轴向外端(F)靠轴向内侧处。(A sliding bearing (2) is provided with: a bearing main body (20); a radial bearing section (21F) disposed on the inner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bearing body (20); a thrust bearing section (22F) disposed on an axial end surface of the bearing body (20); damping parts (23F, 24F) disposed on the outer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bearing body (20); a bank portion (33) disposed on the outer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bearing main body (20); and an oil hole (30) having an inlet (300) that opens to at least one of the outer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bearing main body (20) and the bank (33), and an outlet (301) that opens to the inner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bearing main body (20). The inlet (300), at least a part of the bank (33), and the damper (23F, 24F) are arranged in this order from the axially inner side to the axially outer side. An outlet (906) of the upstream-side oil passage (905) is connected to the radially outer side of the inlet (300). The axially outer end (H) of the outlet (906) is disposed at the same position in the axial direction as the axially outer end (F) of the bank portion (33) or on the axially inner side of the axially outer end (F).)

滑动轴承及涡轮增压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支撑径向载荷及推力载荷的滑动轴承及涡轮增压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滑动轴承的涡轮增压器。滑动轴承具备:径向轴承部、推力轴承部及一对阻尼部。径向轴承部配置于滑动轴承的内周面。推力轴承部配置于滑动轴承的轴向端面。一对阻尼部配置于滑动轴承的外周面的轴向两端。在滑动轴承穿设有沿着径向延伸的油孔。油孔的入口在滑动轴承的外周面(一对阻尼部之间)的正上位置开口。油孔的出口在滑动轴承的内周面开口。

在油孔的入口的上侧开设有壳体的油孔的出口。从该出口流出后的润滑油向滑动轴承的外径侧油路(经由阻尼部的油路)、内径侧油路(经由滑动轴承的油孔和径向轴承部的油路)分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说明书第7670056B2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对推力轴承部会作用涡轮增压器的轴的离心力。因而,在推力轴承部中,润滑油容易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流动。因此,经由外径侧油路的润滑油不容易向推力轴承部流入。相反,经由内径侧油路的润滑油容易向推力轴承部流入。

然而,在该文献记载的滑动轴承的情况下,滑动轴承的油孔的入口和壳体的油孔的出口在轴向上错开该出口的半径量地配置。因而,也会向外径侧油路分配与内径侧油路相同量程度的润滑油。因此,不容易向推力轴承部供给润滑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容易向推力轴承部供给润滑油的滑动轴承及涡轮增压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滑动轴承的特征在于,具备:筒状的轴承主体;径向轴承部,配置于上述轴承主体的内周面;推力轴承部,配置于上述轴承主体的轴向端面;阻尼部,配置于上述轴承主体的外周面;堤部,配置于上述轴承主体的外周面;及油孔,具有在上述轴承主体的外周面及上述堤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开口的入口和在上述轴承主体的内周面形成开口的出口,上述油孔的上述入口、上述堤部的至少一部分及上述阻尼部从轴向内侧向轴向外侧依次排列,上游侧油路的出口与上述油孔的上述入口的径向外侧相连,上述上游侧油路的上述出口的轴向外端配置于与上述堤部的轴向外端在轴向上相同的位置或比上述堤部的轴向外端靠轴向内侧处。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涡轮增压器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滑动轴承。

发明效果

油孔的入口、堤部的至少一部分及阻尼部从轴向内侧向轴向外侧依次排列。并且,上游侧油路的出口的轴向外端配置于与堤部的轴向外端在轴向上相同的位置。或者,上游侧油路的出口的轴向外端配置于比堤部的轴向外端靠轴向内侧处。因而,能够将从上游侧油路的出口流出的润滑油优先向油孔的入口导入。即,能够从轴承主体的内径侧向推力轴承部优先供给润滑油。由此,根据本发明的滑动轴承及涡轮增压器,容易向推力轴承部供给润滑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涡轮增压器的轴向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的框II内的放大图。

图3是图2中的框III内的放大图。

图4(A)是图2中的IVA-IVA方向剖视图。图4(B)是图4(A)中的IVB-IVB方向剖视图。

图5是该涡轮增压器所具备的滑动轴承的立体图。

图6是该滑动轴承的轴向剖视图。

图7是其他实施方式(其1)的滑动轴承的立体图。

图8是其他实施方式(其2)的滑动轴承的立体图。

图9是其他实施方式(其3)的滑动轴承的立体图。

图10是其他实施方式(其4)的滑动轴承的轴向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滑动轴承及涡轮增压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涡轮增压器的结构>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涡轮增压器的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后的图中,前后方向对应于本发明的“轴向”。在图1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涡轮增压器的轴向剖视图。在图2中示出图1中的框II内的放大图。在图3中示出图2中的框III内的放大图。在图4(A)中示出图2中的IVA-IVA方向剖视图。在图4(B)中示出图4(A)中的IVB-IVB方向剖视图。在图5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滑动轴承的立体图。在图6中示出该滑动轴承的轴向剖视图。

涡轮增压器1具备:滑动轴承2、旋转部5、轴承壳体90、压缩机壳体91及涡轮机壳体92。在轴承壳体90的内部形成有轴承配置部900和壳体侧油路905。壳体侧油路905包含于本发明的“上游侧油路”的概念。在壳体侧油路905中流动着润滑油O。轴承配置部900与壳体侧油路905的下侧相连。轴承配置部900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旋转部5能够相对于轴承壳体90旋转。旋转部5具备:旋转轴50、压缩机叶片51、涡轮机叶片52及止推环53。旋转轴50在前后方向上贯通轴承壳体90。旋转轴50呈以轴心A为中心的带台阶的圆柱状。旋转轴50由后述的滑动轴承2从径向外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并且,旋转轴50由滑动轴承2从前后方向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压缩机叶片51安装于旋转轴50的前端(轴向一端)。涡轮机叶片52与旋转轴50的后端(轴向另一端)相连。即,旋转轴50连结压缩机叶片51与涡轮机叶片52。止推环53固定于旋转轴50的外周面。止推环53由滑动轴承2从后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

<轴承配置部附近的结构>

接着,对轴承配置部附近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在轴承配置部900配置有止推环53、滑动轴承2、旋转轴50的一部分。旋转轴50从前侧向后侧具备小径部500、中径部501及大径部502。中径部501比小径部500的直径大。在小径部500与中径部501之间配置有为环状且朝前的第一台阶部503。大径部502比中径部501的直径大。在中径部501与大径部502之间配置有为环状且朝前的第二台阶部504。止推环53为环状,环绕安装于小径部500。止推环53的后端面(径向内侧部分)与第一台阶部503抵接。

(滑动轴承2)

滑动轴承2环绕安装于中径部501。滑动轴承2配置于第一台阶部503(止推环53)与第二台阶部504之间。滑动轴承2具备:轴承主体20、前后一对的径向轴承部21F、21R、前后一对的推力轴承部22F、22R、前后一对的第一阻尼部23F、23R、前后一对的第二阻尼部24F、24R、前后一对的第一槽部34F、34R、前后一对的第二槽部25F、25R、前后一对的油槽群27F、27R、内径侧凹部29、油孔30、堤部33、前后一对的外径侧油路31F、31R及前后一对的内径侧油路32F、32R。第一阻尼部23F、23R、第二阻尼部24F、24R包含于本发明的“阻尼部”的概念。第一槽部34F、34R包含于本发明的“槽部”的概念。

(轴承主体20、径向轴承部21F、21R)

轴承主体20配置于轴承配置部900。轴承主体20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轴承主体20呈以轴心A为中心的圆筒状。前后一对的径向轴承部21F、21R配置于轴承主体20的内周面的前后方向两端。前后一对的径向轴承部21F、21R各自经由油膜而与中径部501整周地(不过,除了后述的油槽270F、270R部分)滑动接触。

(推力轴承部22F、22R)

前后一对的推力轴承部22F、22R配置于轴承主体20的前后方向两端面(轴向两端面)。前侧的推力轴承部22F经由油膜f而与止推环53的后端面(径向外侧部分)整周地滑动接触。前侧的推力轴承部22F具备四个垫部B。四个垫部B在周向上相连设置。垫部B具备斜面部C和平台部D。在图4(A)、图4(B)、图5中,将推力轴承部22F处的润滑油O的流动方向利用箭头Y示出。在图4(B)中,将止推环53利用单点划线示出。如在图4(B)中夸张地所示,斜面部C呈高度(详细而言是前后方向上的高度。下同。)h随着从上游侧(旋转轴50的旋转方向后侧)靠近下游侧(旋转轴50的旋转方向前侧)而变高的平面状。平台部D与斜面部C的下游侧相连。平台部D呈高度h恒定的平面状。

后侧的推力轴承部22R经由油膜而与第二台阶部504整周地滑动接触。后侧的推力轴承部22R与前侧的推力轴承部22F相同地具备四个垫部。

(堤部33、第一阻尼部23F、23R、第二阻尼部24F、24R)

堤部33配置于轴承主体20的外周面。如后所述,油孔30的入口300开设于堤部33的前后方向中央。壳体侧油路905的出口906与入口300的正上方(径向外侧)相连。

出口906的前端(轴向外端)H配置于比堤部33的前端(轴向外端)F靠后侧(轴向内侧)处。相同地,出口906的后端(轴向外端)配置于比堤部33的后端(轴向外端)靠前侧(轴向内侧)处。即,在从正上方观察时,出口906以包含于堤部33的方式配置。堤部33(除了入口300的开口部分之外)经由油膜而与轴承配置部900整周地抵接。

前后一对的第一阻尼部23F、23R配置于轴承主体20的外周面。前侧的第一阻尼部23F配置于堤部33的前侧(轴向外侧(详细而言是将油孔30的孔轴的前后方向位置设为了轴向基准位置的情况下的轴向外侧))。后侧的第一阻尼部23R配置于堤部33的后侧(轴向外侧)。前后一对的第一阻尼部23F、23R各自经由油膜而与轴承配置部900整周地抵接。

前后一对的第二阻尼部24F、24R配置于轴承主体20的外周面。前侧的第二阻尼部24F配置于第一阻尼部23F的前侧。后侧的第二阻尼部24R配置于第一阻尼部23R的后侧。前后一对的第二阻尼部24F、24R各自经由油膜而与轴承配置部900整周地抵接。第一阻尼部23F、23R、第二阻尼部24F、24R具有通过油膜来抑制涡轮增压器1的旋转轴50的振动的功能。

这样,入口300、堤部33的一部分(入口300的前后方向外侧部分)、第一阻尼部23F、23R及第二阻尼部24F、24R从轴向内侧向轴向外侧依次排列。

(第一槽部34F、34R、第二槽部25F、25R)

前后一对的第一槽部34F、34R配置于轴承主体20的外周面。前侧的第一槽部34F为无端环状,配置于堤部33与第一阻尼部23F之间。后侧的第一槽部34R为无端环状,配置于堤部33与第一阻尼部23R之间。第一槽部34F、34R比堤部33、第一阻尼部23F、23R、第二阻尼部24F、24R的直径小。

前后一对的第二槽部25F、25R配置于轴承主体20的外周面。前侧的第二槽部25F为无端环状,配置于第一阻尼部23F与第二阻尼部24F之间。后侧的第二槽部25R为无端环状,配置于第一阻尼部23R与第二阻尼部24R之间。第二槽部25F、25R比堤部33、第一阻尼部23F、23R、第二阻尼部24F、24R的直径小。

(油槽群27F、27R)

前侧的油槽群27F具备四个油槽270F。四个油槽270F在从前侧观察时以轴心A为中心各分离90°地配置。油槽270F沿着前后方向贯通前侧的径向轴承部21F。后侧的油槽群27R具备四个油槽270R。四个油槽270R在从前侧观察时以轴心A为中心各分离90°地配置。油槽270R沿着前后方向贯通后侧的径向轴承部21R。

(内径侧凹部29、油孔30)

内径侧凹部29整周地配置于轴承主体20的内周面。内径侧凹部29配置于前后一对的径向轴承部21F、21R之间。内径侧凹部29比径向轴承部21F、21R的直径大。内径侧凹部29未与中径部501抵接。即,在内径侧凹部29与中径部501之间划分有间隙。

油孔30沿着径向贯通轴承主体20。油孔30具备入口300和出口301。如前所述,入口300在堤部33开口。出口301在内径侧凹部29开口。

(外径侧油路31F、31R)

前侧的外径侧油路31F配置于壳体侧油路905的出口906与前侧的推力轴承部22F之间。外径侧油路31F具备堤部33的一部分(入口300的前方向外侧部分)、第一槽部34F、第一阻尼部23F、第二槽部25F及第二阻尼部24F。后侧的外径侧油路31R配置于壳体侧油路905的出口906与后侧的推力轴承部22R之间。后侧的外径侧油路31R与前侧的外径侧油路31F是相同的。

(内径侧油路32F、32R)

前侧的内径侧油路32F配置于壳体侧油路905的出口906与前侧的推力轴承部22F之间。内径侧油路32F具备油孔30、内径侧凹部29及油槽270F(径向轴承部21F)。后侧的内径侧油路32R配置于壳体侧油路905的出口906与后侧的推力轴承部22R之间。后侧的内径侧油路32R与前侧的内径侧油路32F是相同的。

<润滑油的流动>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滑动轴承处的润滑油的流动进行说明。在涡轮增压器1的驱动时,润滑油O从壳体侧油路905向前后一对的外径侧油路31F、31R、前后一对的内径侧油路32F、32R分流。

在前侧的外径侧油路31F中,润滑油O在堤部33、第一槽部34F、第一阻尼部23F、第二槽部25F、第二阻尼部24F流动。后侧的外径侧油路31R中的润滑油O的流动方式与前侧的外径侧油路31F中的润滑油O的流动方式是相同的。

在前侧的内径侧油路32F中,润滑油O在油孔30、内径侧凹部29、径向轴承部21F(油槽270F)、推力轴承部22F流动。润滑油O在径向轴承部21F处形成期望的负荷容量的油膜。通过该油膜,径向轴承部21F支撑作用于旋转轴50的径向载荷。另外,润滑油O在推力轴承部22F处形成期望的负荷容量的油膜f。具体而言,润滑油O在斜面部C流动时升压,在平台部D处形成期望的负荷容量的油膜f。通过该油膜f,推力轴承部22F支撑作用于旋转轴50的推力载荷。后侧的内径侧油路32R中的润滑油O的流动方式与前侧的内径侧油路32F中的润滑油O的流动方式是相同的。

<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滑动轴承及涡轮增压器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以下,对相对于滑动轴承2的轴向基准位置(油孔30的孔轴位置)的前侧部分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但关于后侧部分也是相同的。

如图3所示,对推力轴承部22F会作用止推环53(旋转部5)的离心力。因而,在推力轴承部22F处,润滑油O容易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流动。因此,经由外径侧油路31F的润滑油O不容易向推力轴承部22F流入。相反,经由内径侧油路32F的润滑油O容易向推力轴承部22F流入。由此,在假设滑动轴承2不具备堤部33的情况下,不容易向推力轴承部22F供给润滑油O。为了在推力轴承部22F也就是内径侧油路32F确保期望的油量,需要增加油路整体(外径侧油路31F及内径侧油路32F)的油量(油压)。在该情况下,外径侧油路31F的油量会过剩。

关于这一点,滑动轴承2具备堤部33。因而,能够将从壳体侧油路905的出口906流出的润滑油O优先向油孔30的入口300导入。换言之,相对于外径侧油路31F,能够向内径侧油路32F优先分配润滑油O。因此,能够从内径侧油路32F向推力轴承部22F优先供给润滑油O。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滑动轴承2及涡轮增压器1,容易向推力轴承部22F供给润滑油O。另外,无需为了增加内径侧油路32F的油量而增加油路整体的油量。

另外,根据涡轮增压器1的类型,有时外径侧间隙(第一阻尼部23F、第二阻尼部24F与轴承配置部900之间的间隙)比内径侧间隙(径向轴承部21F与旋转轴50之间的间隙)大。在该情况下,外径侧油路31F与内径侧油路32F相比,润滑油O的流量容易变多。然而,由于止推环53(旋转部5)的离心力的作用,外径侧油路31F与内径侧油路32F相比,润滑油O不容易向推力轴承部22F流入。

关于这一点,滑动轴承2具备堤部33。因而,即使是外径侧间隙比内径侧间隙大的类型的涡轮增压器1,也能够将从壳体侧油路905的出口906流出的润滑油O优先向油孔30的入口300导入。

另外,在假设图3所示的壳体侧油路905的出口906的前端H配置于比堤部33的前端F靠前侧处的情况下,从出口906流出后的润滑油O的至少一部分会不通过堤部33而直接向第一槽部34F流入。因而,向内径侧油路32F的润滑油O的分配量会减少。

关于这一点,壳体侧油路905的出口906的前端H配置于比堤部33的前端F靠后侧处。因而,从出口906流出的润滑油O只要不通过堤部33,就无法向第一槽部34F流入。因此,能够将从出口906流出的润滑油O优先向油孔30的入口300导入。由此,向内径侧油路32F的润滑油O的分配量不容易减少。

另外,油孔30的流路截面积(相对于油孔30的孔轴方向(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水平方向)的截面积)比堤部33与轴承配置部900之间的间隙的流路截面积(相对于间隙的延伸方向(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垂直方向)的截面积)大。在这一点上,也能够将从壳体侧油路905的出口906流出的润滑油O优先向油孔30的入口300导入。

如图5所示,堤部33呈以轴承主体20的轴心A为中心的环状。因而,能够通过例如切削加工等而在滑动轴承2简单地配置堤部33。

如图3所示,第一槽部34F配置于第一阻尼部23F与堤部33之间。并且,第一槽部34F比第一阻尼部23F及堤部33的直径小。因而,在涡轮增压器1停止时,能够在第一槽部34F中积存润滑油O。因此,能够将积存的润滑油O在涡轮增压器1重新启动时迅速地向第一阻尼部23F、第二阻尼部24F供给。这样,第一槽部34F具有作为能够积存润滑油O的积油部的功能。相同地,第二槽部25F、内径侧凹部29也具有作为能够积存润滑油O的积油部的功能。

如图4(A)所示,油槽270F的出口在四个斜面部C的上游端的径向内侧开口。因而,在润滑油O在斜面部C流动时,容易使润滑油O升压。另外,通过图3所示的止推环53(旋转部5)的离心力,润滑油O容易遍及推力轴承部22F的径向整体。

如图3所示,堤部33的侧面(第一槽部34F的后侧的槽侧面)330沿着滑动轴承2的径向(图3中的上下方向)延伸。因而,如箭头y所示,润滑油O的流动容易紊乱。因此,能够抑制第一槽部34F也就是外径侧油路31F中的润滑油O的流动。另外,润滑油O容易滞留于第一槽部34F。

如图2所示,滑动轴承2同时具有径向轴承部21F、21R和推力轴承部22F、22R。因而,与涡轮增压器1分别独立地具备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涡轮增压器1的部件件数。另外,能够使涡轮增压器1的结构简单。另外,能够将涡轮增压器1小型化。

<其他>

以上,对本发明的滑动轴承及涡轮增压器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实施方式不特别限定于上述方式。也能够以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进行的各种变形方式、改良方式来实施。以下,对相对于滑动轴承的轴向基准位置(油孔的孔轴位置)的前侧部分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关于后侧部分也是相同的。

在图7中示出其他实施方式(其1)的滑动轴承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图5对应的部位,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示出。如图7所示,油孔30的入口300开设于环状的第三槽部36(轴承主体20的外周面)。在油孔30的前后方向两外侧配置有堤部33F、33R。本实施方式这样,也可以如在比堤部33F、33R的直径小的第三槽部36开设入口300。在涡轮增压器1停止时,第三槽部36作为积存润滑油O的积油部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将积存的润滑油O在涡轮增压器1重新启动时迅速地向外径侧油路31F、内径侧油路32F(参照图3)供给。

在图8中示出其他实施方式(其2)的滑动轴承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图5对应的部位,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示出。如图8所示,堤部33呈块状(单片状)。堤部33仅局部性地配置于轴承主体20的外周面中的包含油孔30的入口300的区域。堤部33比滑动轴承2的阻尼部35F、35R(滑动轴承2的最大外径部)的直径小(堤部33也可以与最大外径部的直径相同)。因而,容易将滑动轴承2从前后方向向轴承配置部900插入。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堤部33也可以不呈以轴心A为中心的环状(无端环状)。另外,堤部33也可以呈包围入口300的环状。另外,也可以配置有前后一对的阻尼部35F、35R。

在图9中示出其他实施方式(其3)的滑动轴承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图8对应的部位,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示出。如图9所示,油孔30的入口300开设于凹部37(轴承主体20的外周面)。在凹部37的周围配置有圆环状的堤部33。堤部33包围油孔30的入口300、凹部37。堤部33比滑动轴承2的阻尼部35F、35R(滑动轴承2的最大外径部)的直径小(堤部33也可以与最大外径部的直径相同)。因而,容易将滑动轴承2从前后方向向轴承配置部900插入。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也可以仅在入口300的周围(仅在必要最小限度的范围)局部性地配置堤部33。另外,也可以在入口300与堤部33之间配置凹部37。在涡轮增压器1停止时,凹部37作为积存润滑油O的积油部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将积存的润滑油O在涡轮增压器1重新启动时迅速地向外径侧油路31F、内径侧油路32F(参照图3)供给。

在图10中示出其他实施方式(其4)的滑动轴承的轴向部分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图3对应的部位,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示出。如图10所示,壳体侧油路905的出口906的前端H配置于与堤部33的前端F在前后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将从壳体侧油路905的出口906流出后的润滑油O优先向油孔30的入口300导入。

图3所示的堤部33的配置个数、形状、位置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堤部33可以是无端环状,也可以是有端环状。另外,也可以将堤部33作为阻尼部来使用。图4(A)、图4(B)所示的斜面部C、平台部D的形状、垫部B的配置数等不作特别的限定。也可以在推力轴承部22F、22R中的至少一方不配置垫部B。

图4(A)、图5所示的油槽270F的配置个数不作特别的限定。油槽270F的配置个数和垫部B的配置个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油槽270F的长度方向形状不作特别的限定。可以是直线状,也可以是曲线状,还可以是将它们适当组合而成的形状。油槽270F的横截面形状不作特别的限定。可以是正圆形、椭圆形、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等)等。在从前侧(轴向)观察时,也可以相对于入口将出口向下游侧错开地配置。这样一来,通过止推环53(旋转部5)的离心力,容易向油槽270F引入润滑油O。另外,容易向推力轴承部22F引入润滑油O。与油槽270F相同地,油孔30的配置个数、长度方向形状、横截面形状不作特别的限定。

阻尼部(第一阻尼部23F、第二阻尼部24F、阻尼部35F、35R)、槽部(第一槽部34F、第二槽部25F)的配置个数、形状、位置不作特别的限定。阻尼部、槽部可以是无端环状,也可以是有端环状。相同地,图7所示的第三槽部36、图9所示的凹部37的配置个数、形状、位置也不作特别的限定。

油孔30的入口300可以仅开设于堤部33,也可以仅开设于轴承主体20的外周面,还可以跨堤部33和轴承主体20的外周面地开设。即,入口300只要在轴承主体20的外周面(详细而言是轴承主体20的外周面中的未配置堤部33的部分)及堤部33中的至少一方开口即可。

附图标记说明

1:涡轮增压器,2:滑动轴承,5:旋转部,20:轴承主体,21F:径向轴承部,21R:径向轴承部,22F:推力轴承部,22R:推力轴承部,23F:第一阻尼部(阻尼部),23R:第一阻尼部(阻尼部),24F:第二阻尼部(阻尼部),24R:第二阻尼部(阻尼部),25F:第二槽部,25R:第二槽部,27F:油槽群,27R:油槽群,29:内径侧凹部,30:油孔,31F:外径侧油路,31R:外径侧油路,32F:内径侧油路,32R:内径侧油路,33:堤部,33F:堤部,33R:堤部,34F:第一槽部(槽部),34R:第一槽部(槽部),35F:阻尼部,35R:阻尼部,36:第三槽部,37:凹部,50:旋转轴,51:压缩机叶片,52:涡轮机叶片,53:止推环,90:轴承壳体,91:压缩机壳体,92:涡轮机壳体,270F:油槽,270R:油槽,300:入口,301:出口,500:小径部,501:中径部,502:大径部,503:台阶部,504:台阶部,900:轴承配置部,905:壳体侧油路(上游侧油路),906:出口,A:轴心,B:垫部,C:斜面部,D:平台部,F:前端(轴向外端),H:前端(轴向外端),O:润滑油,f:油膜,h:高度。

2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来自LP主体的功率输出和用于移除碎屑的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